高杠杆股票 战场上如何处理士兵遗体?英国不切实际,德国很残暴但最高效_战争_部落_社会

发布日期:2025-04-27 21:00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高杠杆股票 战场上如何处理士兵遗体?英国不切实际,德国很残暴但最高效_战争_部落_社会

自古以来,战场上士兵牺牲不可避免,距离现今最近的二战直接死于战争或与战争有关死亡的人数约7,000万,苏联占2,660万高杠杆股票,中国占1,800万人。

仔细想一下,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,既然有这么多伤亡,很多人就有疑问,战场上那些死去的士兵如何处理呢?

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,人类对处理战场遗骸方式是越久远越残暴,离现今社会越接近,相对来说要文明许多。下面笔者就来从时间线上分析,战场上是如处理阵亡士兵遗体。

原始社会时期

在原始社会时期,以“吃”为主,原始部落时期为了生存和繁衍,部落与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,起因无非是争夺猎物,抢夺聚居地,或单纯为了吞并其他部落,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。

展开剩余89%

原始社会茹毛饮血,人类文明处在最原始,最野蛮状态。尽管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,但人类自身能获取的资源很有限,为了争夺猎物等一切能吃的食物会引起纷争,长此以往,就会引发部落间的战争。

部落战士们拿着原始武器,石矛、木棍、弓箭等进行搏杀,伤亡在所难免。一场战斗下来失败一方狼狈而逃,胜利一方拥有打扫战场的权利。战败一方武器、衣饰,甚至留下的遗体都会成为战利品,被胜利者带回自己的部落,举行一场盛大的欢庆仪式。紧接着是分配和享用战利品,分配的是武器,享用的就是敌人留下的遗体。

据考古研究,许多远古人类部落遗址里有大量被啃食的骨头残骸,考古学家分析,被吃掉的大多数是捕获和杀死的敌对部落,这虽然残暴,但却是事实。

封建社会时期

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,进入封建社会处理敌人遗体的方式虽然还是残暴,但起码不会被吃掉。

封建社会彰显武力,由于冶炼金属和工匠技术不断提高,人类能制造出更锋利的武器,伤亡也越来越高。

中国古代动辄几十万大军,实际上是把后勤支援的民夫也算进去,真正在战场上打仗的实际上也就超不过十万人。

古代军队组织力远不能和现代相比,一支古代军队能保证战死10%还不溃散,就已经足以称为“铁军”。

古代打仗基本是野战,军队会散得很开,在我们能看到描述古代战争尸横遍野的场面,基本都出现在两军对垒决战中,在遗体分散情况下不做任何处理,也很难出现疾病扩散。不过,战败一方很难落下身体完整,脑袋被胜利者割走,当军功见证,遗体大多曝尸荒野,被野兽啃食或自然界慢慢消化,成为大自然一部分。

还有一种方法是就地掩埋,不是为了敌人安息,而是为了彰显武力。战争结束后,战胜利一方会把失败一方遗骸集中收集起来,堆积在道路两侧,随后用土将遗体盖住,堆成一座金字塔形土堆,这样做是为了炫耀战绩。

那时候,国家注重武力,武力衰弱必然会被别国吞并,所以国家都极力宣扬武将的勇猛和士兵的血性。

近代社会时期

近代社会时期的战争虽然残酷,但变得文明起来,一场战争打完后有两伙人遗体,等战争一结束,战败一方选择撤离,战胜一方就要进行战场收容工作,会有专门一支队伍带军医打扫战场。

有时候,如果战败一方要想将战友遗骸带回去,胜利一方会同意这么做,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打扫战场时间。同时在人们心中,也讲究死者为大。

1919年《凡尔赛和约》、1929年《日内瓦公约》也做出规定,战死者必须埋葬,原则上应单独埋葬,仅在条件不允许情况下才可以使用集体坟墓,他们的墓地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。这样的规定得到各国普遍认可,但真打起来可能就没那么讲究。

一战时期著名的“凡尔登绞肉机”,这场战争伤亡人数高达60多万,战争正好处于夏季,从1916年2月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。我们可以想一下,当时战场上必然是尸横遍野,在无人清理情况下,那种臭味让人无法想象,腐烂的遗体熏得头晕呕吐,更别提能更好作战。

为了防止瘟疫发生,英法联军和德军决定先暂停战争,把遗体处理掉,然而他们的做法却大有不同,英军方式不实际,德军虽残暴却最高效,为何这样说?

英军是先把遗体集中到一个地方,等到有空闲时间再把遗体掩埋,并且还有墓碑,这是为了能更方便找到士兵,这样的方法虽然好,但不太实际,相比之下,德军办法就要实际多。

德军是把遗体集中到一起,然后烧掉,因为德军穿插突击战术,没有多余人处理遗体,只能派勤务人员处理。德军是走到哪里烧到哪里,虽然很残暴,但在战争年代这样的办法却最实际。

各国之间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规定,不会随便对敌人遗体进行侮辱,只有在规定时间无人认领情况下才会处理,因为战场上每个国家都是出于对人道主义信仰。

二战时期,日军很重视收敛处理阵亡于异国战场士兵遗骸,一般情况下,他们会在战场上及时将遗体烧成骨灰,由其他士兵装在骨灰盒里携带,由船只运回国。

如果日军作战顺利,处理阵亡士兵的遗体很容易,如果日军作战不利,大量日军遗体的确不好收拾,总不能一个士兵扛着一个遗体跑。

日军规定,如果遇到惨败难以及时处理阵亡者遗体,会割下遗体手指方便日军士兵携带,撤退至安全地点后再进行处理。

到我军反攻日本的后期,节节败退的日军脖子上仍挂着白布包裹的骨灰盒同行,因为日军严格规定,除非遭到惨败,绝不会抛弃战友。

二战结束战后,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从事收集战争时期末能送回国遗体协会,多次到缅甸等地“收骨”。

美国还专门建立一支遗体处理部队,目前下辖第54和第102两军需连,每个连队包括一个连部遗体收集排、五个前方收集排,可在一天内处理约400具遗体。

他们负责鉴别阵亡士兵身份,护送遗体回归故乡,通知阵亡士兵家属等一系列丧葬事务。遗体处理部队成立时间不长,至今只有100年历史。事实上,最初美军并没有登记阵亡者制度,也没有这个习惯,阵亡者会就地掩埋,不会被运回故土,也不会通知亲属。

美国建国之初,美军规模很小,编制混乱,没什么大规模战争,即使是独立后的规模的1812年战争,也不过在宣战后,组建一支规模8万人部队,当时美军既无能力,也没有必要进行阵亡者登记。

美国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是美国内战,这场战争工造成75万士兵死亡,庞大的伤亡人数让阵亡士兵善后工作变得迫在眉睫。

尽管如此,双方统帅仍更关心战况局势变化,士兵们只是被草草掩埋,甚至直接遗弃。直到战后,剩余士兵才把战友挖出来,重新埋葬。

当美军参加一战后,战争的残酷迫使美军再次重视这项工作。在美国宣布参战几个月后的1917年8月,遗体处理部队正式成立。这支部队属于美国陆军军需部序列,下辖101、102、103三个大队。

直到美军参加二战后,遗体处理部队地位才得以提升。二战局势后,遗体处理部队已经有20个行动连、10个特务排。至于该如何辨认战友,就得靠着美国制作的“狗牌”。

“狗牌”是美军对军人脖子上两块耐腐蚀金属的戏称,这个牌子是识别身份。“狗牌”出现于19世纪中期,一开始只印名字,后来“狗牌”携带信息越来越丰富,除了识别身份外,还包含更多信息,比如姓名、血型、序列号。这种设计被许多军队采用,比如以色列国防军、叙利军队等。

另外二战苏军没有使用“狗牌”,而是使用一种黑色圆柱体,里面塞了一张士兵详细信息身份牌。

以上说的是陆军,海军是如何处理阵亡的官兵呢?

阵亡海军官兵会用白布包裹好,举行海葬仪式,随即将遗体抛进大海,也叫海葬。

二战时期,美军转战太平洋和大西洋,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,美国海军遇到强劲对手,日本海军联合舰队。为了战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,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付出航母战损,舰员死伤严重惨痛代价。

战争时期,所有美国海军阵亡官兵上至将军下,至士兵都要举行海葬,不可能随舰携带遗体,长时间参与海战,既不方便便保存,也影响舰员生活。对阵亡官兵都实施海葬,且海葬被视为阵亡官兵最高荣誉,包括军犬也参与海葬,享受这崇高荣誉。

正是由于海葬在美国海军官兵中崇高荣誉,即便在和平年代,一些退役海军官兵在死前都吩咐家属海葬,再鸣枪吹安息号,将骨灰撒入大海,终身和大海为伍。

和平年代由于极少发生海战,舰员远航时因公或不幸病故都会随舰带回军港,舰上都有冷冻库,举办告别仪式后会交给家属处理,很少实施海葬。

本文到这里结束了,谢谢大家观看

往期文章链接:

摩尔多瓦内战,战争史的清流,白天死磕高杠杆股票,晚上一起喝酒聊天

发布于:天津市



Powered by 联华证券-股票实盘配资公司|专业炒股配资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